“要从产业链的上游也就是研发环节,对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企业进行支持。还有就要对有严重质量问题或者欺骗行为的企业严惩。经历了这次大规模的骗补事件,实际上被取消资质的企业很少,而更加严苛的惩罚措施和退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,当然这其中必然涉及地方保护和各种利益的博弈,而地方保护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。
9月8日,在财政部正式对外公布五家严重骗补企业名单的同时,一份更加详细的骗补名单——“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”(以下简称“汇总表”)也在业内流传。
这一名单按照地区、企业名称、有牌无车、有车缺电、标识不符、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、终端用户闲置、车辆数量合计、金额合计等类别对93家汽车企业进行了详细地数量和金额统计,其中21家企业的统计数字为零,而另外72家车企涉嫌不同数量和金额的骗补行为,其中涉及车辆共计76374量、涉及骗补金额达到92.7亿。
除了已经公布的苏州吉姆西、苏州金龙、深圳五洲龙、奇瑞万达贵州客车和河南少林客车之外,72家涉嫌骗补的企业几乎涉及包括一汽系、东风系、北汽系、上汽系、比亚迪、奇瑞、吉利等国内主流汽车企业。
“这份表单是今年6月份各地核查小组的汇总,并非终公布的名单。”9月11日,某车企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此事涉及到机密暴露,已在调查之中。
另一位新能源车企高官告诉记者,“我们已经拿到了这份名单,而且接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,虽然我们涉及的车型不多,但是已经在准备情况说明。这次处罚是非常坚定、不容辩解的,国家对这次骗补处罚的力度和决心可见一斑。”
记者随后调查发现,多位车企新能源板块的高管都承认,“汇总表”的内容基本属实,只是由于各地核查小组裁量标准不同,在事件的轻重认定上会有所不同。
“之前五家公布的是确定骗补的,接下来即将公布的两批名单是有缺陷、部分违规等其他问题,两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,后面要公布的可能处罚会轻一点。”9月9日,在骗补名单公布第二天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,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实际上,这份涉及72家骗补车企的名单是否会随后公布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。“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骗补的处罚和补贴政策的调整尽快尘埃落定,不要让大家再猜测了,因为补贴政策迟迟没有出台,新能源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销量受到的影响很大,特别是部分地方的商用车市场,已经停摆。”上述企业高官进一步表示。
显然,骗补行为的曝光和遏制无疑对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,下一步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也将更加科学,市场化的手段也会尽快出台,行业整体发展依然向好。
重要的是,骗补警示了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,而骗补结果的发布和惩罚力度,以及后期的顶层设计和游戏规则也将决定未来这一产业的健康程度,此刻,建设性的反思和提议尤为重要。
“有牌无车”源于高补贴诱惑?
记者调查发现,目前为止骗补主要涉及四种情况:有牌无车、有车缺电、标示不符、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。这四种骗补行为将按照骗补金额的50%进行罚款并不再发放新能源补贴;而属于谋补行为的终端用户闲置,则主要由于充电设施没有建好,给予一定期限,待使用后补发补贴。
如上汽集团涉及1590辆,5105.7万元;申沃客车涉及的424辆21050万元和宇通客车涉及的400辆,金额11930万元都属于终端客户闲置,且都已提车,半年内待充电设施建好、使用后,即可发放全部补贴。
“有牌无车”是明显的骗补行为。主要涉及金龙联合汽车工业(苏州)有限公司,涉及车辆1683辆,金额51921万元;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,涉及金额26156万元;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,涉及252辆,金额7560万元;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,涉及154辆,5574万元;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,涉及327辆9810万元。
记者调查发现,“有牌无车”是最明显,也是最严重的骗补行为。客车企业之所以有机可乘,大都利用上牌过程中的“潜规则”。很多地区的客车特别是公交上牌,都形成这样一个惯例。比如,某公交公司买了100辆公交车,但100辆公交车不可能全部停到车管所上牌,所以,一般仅需要象征性开几辆过去,而这就很容易让企业找到漏洞,车尚未生产出来,但牌照已经上好了,再凭借上牌的数量,去申报补贴。
从上述五家企业骗补车辆数量和金额可以算出,平均一辆客车仅国家补贴部分就高达30万到50万。实际上,之前国家的补贴标准是8米以下补30万,8米以上补50万,另外地方政府一般与国家标准按照1:1的配套再进行补贴,一辆超过8米的车,到手100万元补贴并不困难。
“客车企业补贴金额巨大,这也是客车企业不惜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。”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。
关联交易的症结在哪里?
只要实现销售就能拿到补贴,一些客车企业明着上假牌照骗补,另一些则通过关联交易假象,企图蒙蔽过关。
天津比亚迪、天津清源、国宏汽车、上海华普、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有限公司、江苏奥新新能源、湖南江南汽车有限公司、重庆力帆、重庆瑞驰等一批非主流的汽车企业,都出现在上述《汇总表》中。
“导致关联交易的主要问题是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漏洞。”多位车企新能源高管认为,关联交易的目的,是为了获取补贴金额与造车成本之间的差价。
也就是说,如果一辆车的造车成本仅需6万元而国家政策补10万元,企业只要把车造出来,再卖给关联公司,即便把车全部销毁掉,也能赚取4万元差价。
“这种情形的骗补,调查起来比较方便。”上述专家表示,只要审核企业生产成本就能发现问题。如果车辆生产成本高于补贴金额,企业就不会骗补。而生产成本低于补贴金额的,几乎无一例外为了骗补。
根据现行补贴政策,续航里程15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的纯电动车国家补贴4.5万元,续航里程250公里以上的补贴5.5万。但是,不同的车型,要实现相同的续航里程,所需的电池数量是不同的。比如,一辆微型车,达到150公里甚至250公里很容易,而一辆中级车,达到相同的里程,所需的电池成本肯定高得多。
例如,两个门的车与四个门的车,补贴是相同的。电压70、80伏和300多伏的车,补贴金额是相同的。
“一些企业也正是利用政策漏洞,低成本造低端电动车,没有市场,只需左手倒右手,扣除成本后,补贴即全是利润。”上述专家表示。
不可忽视的“借壳”问题
上述“关联交易”一般出现在品牌知名度低的企业之中,而一些不知名的企业,成立之初就为补贴政策而来。
然而,除了上述企业,“汇总表”也包含了奇瑞、吉利、比亚迪等主流乘用车企业,而且涉及的车型数量和金额并不低。
“吉利是被康迪和知豆牵连了。”吉利内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。此前的7月25日,吉利发布公告称,以总价人民币13.46亿元出售旗下康迪、知豆两家合资公司的股份。吉利汽车分别持有康迪、知豆50%和45%股份。
吉利出售知豆和康迪真实原因,随着“汇总表”的曝光而明了。“汇总表”显示,仅吉利旗下的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,就涉及8908辆,金额43200万元。而康迪电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,就是由上海华普与浙江康迪合资而成。
显然,康迪和知豆之所以成为吉利子公司,主要原因在于利用吉利的资质。如果不出现骗补问题,或者骗补问题不曝光,那么,康迪和知豆能为吉利汽车带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,不过,随着骗补事件的曝光,也为车企“借壳”敲醒了警钟。
因为没有资质,通过挂靠有资质的企业来实现生产和销售,而拥有资质的企业,顺势获得股权和收益,这样的双赢局面看来起来很美,但一旦发生问题,后果谁来承担?
反思顶层设计与当务之急
“这个行业发展初期,政策上可能有一些漏洞并不奇怪,行业发展不同的阶段什么情况都会发生,亡羊补牢,修补政策是很必要的。”在记者调查过程中,多位业内人士抛出上述观点。
“骗补”调查后,政策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。如针对客车的补贴今年已经大幅度缩水,与此同时,《新能源客车安全标准》也已经在制定之中,门槛将进一步提高。与此同时,有关部门正在酝酿“补贴+积分制”的刺激政策。
实际上,大规模骗补行为,让我们反思的核心问题是:普惠性的政策扶植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。扶植优秀的企业、淘汰落后的企业,必须抬高补贴的门槛,还有就是从研发环节进行扶植和支持,而不是在销售和市场环节。
“要从产业链的上游也就是研发环节,对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企业进行支持。还有就要对有严重质量问题或者欺骗行为的企业严惩。经历了这次大规模的骗补事件,实际上被取消资质的企业很少,而更加严苛的惩罚措施和退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,当然这其中必然涉及地方保护和各种利益的博弈,而地方保护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。
另外,现在的政策补贴实际上是财政来扶持的,靠纳税人的钱来补贴企业,这是不可持续的,还是要采用更具市场化机制的刺激政策。“碳排放、碳交易、碳配比,实际上就是燃油车补贴新能源车,这个思路是对的,只是会对操作和运营过程提出挑战。”
而一位新能源专家提醒,新能源骗补,也该对未来的政策制定有所启发。“为何一些车出现‘有车无电’的骗补情形?除了一些企业故意‘骗补’还有部分是迫不得已,因为新能源的电池到现在还跟不上。”该专家表示。
当然,在反思顶层设计的同时,调整之后的补贴政策尽快落地是当务之急。
“很多城市市场都在等待国家政策出台,几乎很多城市的商用车市场全线停摆,乘用车市场也基本处于停摆状态。”一位车企高官告诉记者,除了北京、上海、深圳,目前其他城市出台补贴政策的很少,有的即使出台也没有操作的细则,企业还是不知道怎么领补贴、能不能拿到补贴。
中汽协数据显示,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3.8万辆,同比增幅达92.2%;1至8月累计销量24.5万辆,同比增长115.6%。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幅很快,但是2016年只剩下第四个季度,累计24.5万辆的销量距离年初70万辆的目标还是相去甚远。
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,“骗补现象对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肯定会有影响。希望国家调整补贴政策尽,让整个产业恢复到正常轨道中来。”
不过,部分对于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乐观,“我认为还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长,但是取决于两个因素。” 之所以乐观的原因在于,北、上、广等大城市是往上走的趋势,其他市场四季度补贴政策出来之后也会迎头赶上。市场需求、消费者教育的环境基本形成,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。当然,这其中存在两个变量,一是中央和大部分地方补贴政策能否尽快落地,二是电池产能能否跟上。
“市场如果能达到一定的需求量,乐观来讲,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会达到50万辆。” 许艳华告诉记者,理想情况下,如果政策能在9月下旬至10月之前发布,下半年还有一季度的时间。
来源: 21世纪经济报道(广州)